• 加载中...
  •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扫一扫
甘肃高校

天水师范学院专业建设工作回顾

时间:2016年05月05日 信息来源:天水师范学院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我国高等教育经过十多年的飞速扩张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高等教育规模跃居世界首位。然而,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却是高校所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一方面人才供给过剩,另一方面人才的大量需求又得不到较好的满足,究其主要问题不是人才培养的数量,而是人才供给与需求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的错位对接,出现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而制度性根源在于高等学校结构的失衡。

英国学者巴巴德波勒斯在回顾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经验时说:“调整教育目标以适应数量上的新压力及新的社会需求,主要的教育途径是进行教育结构的改革。”作为高等院校而言,其内部的组成构成状态与联系,包括行政管理结构、学科专业结构、课程教材结构、师资队伍结构、人员知识结构等微观结构不合理或失调,就会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制约学校的发展。

可见,我校适应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改变“办学定位趋同、盲目按照惯性思维发展;学科专业无特色、与地方产业结构脱节”等现状,具有现实意义。因此,学校党委认真研判形势,围绕转型,超前谋划,精心部署,统一思想认识,改革内设管理体系、设立试点转型学院,探索校企合作模式,为的就是在未来地方本科院校的竞争中赢得先机。

凝心聚力,理清学校办学思路

天水师范学院是省内较早开始探索转型发展高校之一。2011年,学校抢抓机遇、超前谋划,重新修订了《天水师范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建设“区域性、应用型、高水平”特色鲜明的教学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和“专业素养高、敬业精神强、发展潜力大”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方向定位。制订了目标任务更为具体、保障体系更为有力、操作性更强的以转型、发展和提升为核心的六个“三年行动计划”。2012年,获批开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为学校培养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打通了从本科到专业硕士的通道。2013年,以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公共服务需求为目标,全面推进专业改造和专业结构调整,构建专业集群。2014年,召开以“谋求转型跨越发展”为主题的三届三次“双代会”,一致通过学校整体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的决议,转型发展工作全面启动。2015年,学校被甘肃省教育厅列为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院校。

目前,天水师范学院正在抢抓机遇,以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调整为契机,以国家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战略以及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为指导,以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应用学科建设和应用研究为支撑,增强学校支撑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管理创新能力提升,大力进行专业改造和教学改革,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和走向美好的明天夯实基础。

分类指导,组建专业集群

根据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在认真总结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学校坚持分类指导,突出专业特色”原则,提出了专业集群发展战略,确立了“做精教师教育类,做大工科类,做特商务管理类、做强文化体艺类”的专业建设思路。通过改造、申办和停办等措施调整改造专业结构与布局,形成了与我省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公共服务及教育事业发展相适应的“教师教育类、工科类、商务管理类、文化体艺类”应用型专业集群,即以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小学教育等15个专业组建教师教育类专业群,以土木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等16个专业组建工科类专业群,以会计学、市场营销等10个专业组建商务管理类专业群,以戏剧影视文学、视觉传达设计等8个专业组建文化传媒类专业群,以社会体育、高级护理学等7各专业组建医疗健康服务类专业群。为学校进一步深化专业改造和转型发展奠定了基础。

强化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专业群对接产业链的要求和不同专业集群的特点,彻底改变过去以追求学科完整性和知识的系统性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和构建以就业为目标,以岗位能力为核心,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多主体、开放式的学用一体、工学结合校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师教育类专业主要采取“学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依托《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瞄准中小学教师职业要求,把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素质拓展课的学习与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环节紧密结合,边学习边实践,边消化边提升,多方式渗透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中小学教师岗位要求零距离对接。工科类、商务管理类、文化传媒类、医疗健康服务类专业主要采用“工学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根据不同的专业群特点,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要求为标准、以岗位能力为核心,以“嵌入式”、“订制式”、“合作式”、“延伸式” “分段式”为方式,真正实现课堂学习同行业、企业一线真实生产和服务的技术与流程有机衔接。

紧贴需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学校“十二五”规划和五大应用型专业群自身的特点,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根本”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指导思想,打破按照学科体系设置课程的传统模式,围绕应用型本科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目标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和陇东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采取“市场需求→职业岗位群→岗位能力分析→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开发”的倒逼机制和技术路线,与地方政府、企业、行业、学校等多元合作,共同讨论确定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修订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模块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实现了专业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能力的对接。

突破传统,构建课程体系

打破按照学科体系设置课程的传统模式,全面调整优化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构建“理论类课程+实践技能类课程+素质拓展类课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其中理论类课程打破按学科范畴设计课程的旧框架,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筛选出行业和用人单位所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大胆整合课程内容,设计、组织全新课程。实践技能类课程围绕着社会对人才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丰富实践类课程内涵,坚持学以致用,以“课内指导实践+课外自助实践+校外职业能力实践”为主线,构建实践技能类模块化系列课程。素质拓展类课程将围绕社会综合能力的训练和专业外延的拓展,以“人文素养+科学精神+职业素养”为核心,构建素质拓展类模块化系列课程,包括大学人文素养、大学生科研训练、职业生涯规划、专业竞赛训练与指导、专业资质培训、课外科技活动指导等。

凸显能力,改革课程内容

根据社会对本科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以及行业、学科发展的需要,不断探索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剔除不准确的重复的教学内容,吸收行业与产业发展形成的新知识、新成果、新技术,丰富实践性教学内容,强力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改革创新实验实践教学内容,建立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研究性实验等多种实验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开展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利用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科研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各种形式,加强应用能力的培养。积极推进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和教学课件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材建设,选用高质量教材,编写新教材,以教材建设推动并反映教学内容改革的成果。

瞄准应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根据《天水师范学院关于整体推进教学方法改革的指导性意见》的文件精神,改革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大力倡导使用探究式、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案例式、情境式、“MM”和“PBL”等教学方法,实行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模式,精简课堂讲授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学习的时间。以增加实践教学时间、拓宽实践教学渠道为方向,积极与社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共建实习实训教学基地,推进学生赴企业参加研发项目与毕业设计(论文),增加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

强化联合,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教师教育类专业以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为依据,以培养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素养为目标,采取“3+1” 顶岗支教和“国培计划”顶岗置换以及“4+8+4”综合编队等多种实习方式。其中,在综合编队实习中,按照“岗前培训+校外实习见习+返校总结”的思路,探索出“4+8+4”分段教育实习模式,即:校内预实习4周、中小学校实习8周和返校反思与总结4周,强化了校内和校外“双导师”对教育实习的指导。

工科类、商务管理类、文化传媒类、医疗健康服务类等专业,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要求为标准,采取联合培养(3.5+0.5)、订单培养(3+1)和互换交流(2+2或1+2+1)等多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情境体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多种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努力培养“厚基础、强技能、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规范管理,提升教学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写进大学章程,建立行业、企业和社区参与学校管理的相关制度,探索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培养和管理的内部治理体系。通过建立教学管理人员激励机制和津贴倾斜支持政策等,稳定教学管理人员队伍,优化管理队伍的年龄、职称、学历结构。进一步明晰学校教学督导委员会、教务处等职能部门和各二级学院在日常教学管理过程中的职责划分,积极探索和实践“教学督导监督评价、教务处宏观指导、二级学院过程运行”的管理模式。制定和修订《天水师范学院五大应用型专用群建设管理办法》、《天水师范学院应用型专业课程建设规划》、《天水师范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确保应用型专业建设的顺利、有效推进。与中国移动公司天水分公司联合投资建成天水师范学院OA办公系统网络化教学管理平台,促进教学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提高教学管理效率。

优势互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以专业建设为抓手,加强对校级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使用和考核,大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采取“引聘结合”的方式,积极从企业与行业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培养一批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较强的教育教学技能,又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双师型”教师,满足教学和实训的需要。充分利用校外优质资源和社会力量,通过科研、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挂职、顶岗工作等方式组织教师开展技能培训,强化操作技能,提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协调保障,增强质量保障与监控评价有效性

加强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校所合作和校校合作,成立由地方政府、企业、行业等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的校、院两级理事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参与学校应用型专业建设指导和决策。创新应用型专业招生模式,招收经统一测试认定的各类技术、技能大赛获奖选手,逐步扩大招收优秀在职技术技能人才的比例和企业定制化联合培养人才的比例。加大教学经费投入,拓展融资渠道,制定资金使用办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的多元经费保障制度。发挥学校智力资源和学科优势,通过兴办特色产业、开展应用技术推广、开办各种类型职业技能培训,逐步增强学校转型发展过程中专业建设经费的“造血”功能。确保学校转型发展过程中专业建设获得长期、稳定、可持续的办学经费支持。以组织保障、规范管理、监控运行、信息反馈为方式,大力实践探索并逐步形成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坚持“重心下移”的原则,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模式改革,实现学科整合、资源共享,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教学管理体系。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建立和完善学校及二级学院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以及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年度统计公布制度,设立教学管理规范奖、教学管理创新奖,鼓励教学单位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创新。

学用结合,凝练专业特色

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为导向,坚持“改革创新,特色发展”的原则,坚持“工程性、技术性、生产性、应用性”的建设方向,坚持“以重点专业对接支柱产业,以专业群对接产业群”和“专业跟着市场走,条件跟着专业走,经费跟着条件走”的思路,采取分段培养、联合培养、订单式培养等方式,继续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进一步提高应用型学科专业比例,建设特色学科专业群,树立品牌形象,提高学科专业建设的效益,拓展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努力形成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结构优化的学科专业体系,使一批重点建设专业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并在国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近年来,学校紧跟高等教育改革形势,通过对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公共服务发展需求的研究分析,确立了“区域性、应用型、教学型”的办学定位,采取“试点先行、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等方式,不断加强专业建设,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以创新创业和就业为导向,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面向未来,学校将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发展步伐,加大专业改造和专业结构调整力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全国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教学型大学。

上一篇:天水师范学院学科建设工作回顾
下一篇:天水师范学院第十七届运动会闭幕
(作者:佚名 编辑:天水师范学院)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