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扫一扫
甘肃高校

定西师专发展纪实作品选登献给明天的回忆

时间:2016年11月30日 信息来源: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定西师专发展纪实》作品选登】

 

 

献给明天的回忆

 

张玉春

 

转瞬之间,回眸之际,我在这所学校已经工作了26年。26年的时光,承载着我参加工作以来的全部生活,也见证着这所学校那一段摸爬滚打、迂回曲折的艰辛发展历程。

“沟壑纵横、杂草丛生”的校园景象

1990年7月,我毕业分配到了定西教育学院办公室工作。记得报到那天,我在城里亲戚陪同下骑着一辆加重自行车,扭扭歪歪地走了大半个小时的搓板路,来到了校门口(现在的东校门)。学校没有悬挂门牌,只有两扇木栅栏倚立在两个水泥墩旁边,因为能留在定西专署所在地工作,我觉得已经很不容易了,所以眼前的校门也没有引起我过多的遐想。进了校门,印入眼帘的就是如今师专人还在走的这两面硬化了的大坡,随之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像幻灯片一样一幕一幕全部烙入脑海。两排砖混结构的平顶房、四五排土木结构的单面宿舍屋(当时供年轻教师和学员穿插住宿),最西头一桩三层半的楼房(如今的实验楼)稀稀拉拉的散落在一座光秃秃的大山脚下。所谓的操场就夹在高低两条枯水沟中间的坡地上,周围沟壑纵横、杂草丛生、树木乱象,仿佛一个即将废弃了的大农场。今天的实验楼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矗立在校院里最体面最标致的建筑,也是校园里唯一的楼房,投入使用后的八九年时间里与所有平房一样均没有上下水设施。校办、校办、教务处以及所有的教室全设在这栋三层半的楼房里。这便是我印象中的定西教育学院校园。

含辛茹苦工作生活在定西教育学院的人们

“远看是要饭的,近看是教院的”,这句话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定西城区人对定西教育学院教职工形象的极端的嘲讽和调侃。

刚上班那时,正逢秋雨绵绵、树木枯萎、落叶遍地的季节,校园里到处可见老师及其家属们三三两两背着背斗、拎着竹筐捡枯枝、扫落叶的景象,也不乏一些成人学员参与其中。知晓了这是冬季生火取暖、家庭煮饭的必备物资之后,我也利用下班后的工夫学习着左邻右舍的经验在宿舍门口存贮了好些干枯树枝。虽然有那么一点候鸟筑巢的感觉,但这种勤俭朴素的生活方式,对我一个来自农村的傻女孩来说,也没觉得有多大的反差或者不能适应。

学校办着大、小两个灶即学员灶和教师灶,但没有让不到300名师生坐下来就餐的地方。一帮青年师生各自带着餐具(饭盒或汤瓷盆),把饭菜接出灶房窗口后非常自然的席地而蹲,吃饭间谈笑风生,遇上刮风或雨雪等恶劣天气,只能把饭菜端到宿舍里去吃了,灶房周围便少了些许热闹。生活在这里的师生、老少都默认了这种风餐露饮和艰苦寒碜的生活,没有人提意见,没有人不习惯。

满面灰尘烟火色,两手粗糙十指黑。这是当年办公室及各处室工作人员的切身体会和真实写照。在楼上办公不久,党政办公室便搬进了东面的水泥平顶房(现在的后勤基建处那一排),夏秋季节这里鸟语花香,阳光明媚,很接地气。我们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提开水、扫院子,但到了冬春两个季节,生炉子取暖就成了坐班人员最头疼的一件大事。提完开水,扫完院子,满院的尘土还未落定,接着就得扒炉灰、劈硬柴、生火炉,有时几个办公室同时变得乌烟障气,我们也满面灰尘,才能坐下来干工作上的事儿。

中院的电教室是一座阶梯教室,钢筋桌腿木头板面,一排三座式,有一百个左右的座位。这里是学校召集全体教职工会议和一些大型活动的唯一场所,曾经多少场次的教职工大会、党员教育、书法比赛、各类表彰活动都在这里举行。因为教室里的取暖设备是前后两个火炉,冬天时的取暖设备是布置会场的一大任务,当时的校办主任刘永福和副主任朱孝常常和我们一起提水拖地、漱洗抹布、劈柴生火,如今想起和他们一起共事的那些岁月,真是非常感念两位主任的平易近人和对我们几个年轻人的关心和照顾。

萃英堂原来叫大礼堂,是学校最早的建筑,和学校差不多同龄,是全体师生集会的场所。礼堂内舞台上最奢华最绚丽的装饰就是挂在台口两边的两块绿丝绒幕布,台下连桌椅板凳也没有,只是空落落、光溜溜的一片水泥地,但装饰的简陋和场地的空旷并没有削弱教院人那股积极乐观、自强不息的心境。一场场的国庆文艺汇演、一季季的开学典礼、一次次教师节颁奖大会,还有迎接省教育厅验收后的全体教职工庆贺聚餐活动、几位青年教师的婚礼等节庆及娱乐活动都在这里隆重举行,那里曾容纳和承载过师生们无尽的欢声笑语。师生们每两周一次的周末舞会总在那里如期而至,师生们共建的乐队伴奏着那些能歌善舞者和居住在校园里的亲属们欢度过多少快乐的日子。

这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在21世纪悄然到来之际,几乎没有多少改变。

申办定西师专的那些日子

在经历了多年的艰苦历练之后,新一届领导班子重振旗鼓,带领全体师生在成人高等教育的基础上,千方百计抓机遇、呕心沥血找出路,建成了今天的定西师专。那一段光阴,饱含着当时每一个教院人的滴滴汗水、满腹的辛酸、义无反顾的自信、用不忘却的骄傲,以自己在材料组的亲身经历略述二三。

“百花园中花似锦,花红要靠育花人,滴滴汗水花上浇,喜看来日满园春。”当看到今天鲜花盛开、高楼耸立、错落有致、师生队伍不断壮大的定西师专时,有多少人可曾记得这里当年的景象,有多少人可曾想起当年在这里辛勤劳动、努力创造的人们?记得那时学校所有部门公文的初稿均是手写,然后由打印室的一套电脑设备承担打印。好多工作以手工抄写为主。在申办师专过程中,我们材料组(韩黎明为组长,我和梁发祥、程吉林为成员)每一个人所承担的任务都是写了改,改了写,反反复复,常常是通过没日没夜的加班来完成的。2002年的元宵节那几天,学校要求材料组统筹整合各部分材料,由于打印条件所限,正月十四,还未开学,材料组全体人员就搬进了城里一家打字复印店,连续两天两夜没合眼的反复整合与校对,真教人心力交瘁!当完成任务后的正月十六清晨,我走出那家店门时步履踉跄,头晕眼花,不知自己怎么走回家的,那天父亲从老家来看望我们,我都顾不上跟老人家打个招呼就一头扎在了床上。

那是一个深秋的晚上,真有点“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杨柳暗晓风残月”的清冷感觉。我们材料组又在学校打印室加班,到后半夜时,困倦加寒冷,我们手里拿着校对的材料背靠背取暖,轮流换班打个盹。当时校办的朱孝主任,为了给加班的同事们打气鼓劲,每当加班他总是烧水泡茶奉陪大家到最后,校办及打印室所处的那排平房常常会灯火通明。打印员张洁英是一个工资才三百多元的临时工,体弱多病的孩子才两岁左右,在学校发展的关键时刻,她依然任劳任怨、兢兢业业、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跟大家在一起做出了不小贡献。

制作迎评汇报专题电视片的事,让我顶着巨大压力,蒙受了不少委屈,最终光荣完成了任务。那时我除了承担部分文字材料外,还承担着协助电视台马记者拍摄素材,电视专题片《 希望之光 》的任务,这是汇报会上给专家的一个直观而重要的材料。在那阴雨不断且时有雨夹雪的日子里,我背着一大堆电线、灯具、三角架等设备,跟着马记者风里雨里走遍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到了剪辑制作阶段,距离专家评估只有短短几天,时间非常紧迫,为了争得更多修改补充的机会,我自掏腰包请记者们吃饭加班,为了把片子制作的更精细、更理想,我自费提饮料、买啤酒感谢编辑同志们为学校加班工作。在片子拍摄制作过程中,学院负责宣传的领导高标准、严要求和不顾客观条件只求满意效果的求全责备,让我流过多少为难的泪,真感谢老公在电视台的鼎力相助和全心支持!为了达到最佳放映效果,请求电视台有关领导同意,借用了电视台的播放设施直接进行播放,取得了播放的很大成功。

那时候,黄河笑老书记身先士卒,为领导班子在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保驾护航;赵勤书记全力以赴为学院的改革与发展鼓劲加油;崔振邦院长,不分节假日的敬业精神和工作干劲,感染着全校师生员工奋力拼搏;分管后勤工作的李涛副院长,率先垂范,为校园建设亲自搬砖抱瓦,挥锹挖渠;効天庆书记(纪检书记)以全新的理念与思维对各项工作提供了具有前瞻性的指导与要求;分管教学的贾国江副校长年轻有为,一马当先,无不展示着青年领导在工作中的勇气和锐气。每一个领受了工作任务的教职工无一不竭尽全力、心甘情愿,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是那一班人及他们所带领的教职工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斗志 “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才铸造了师专精神,就是那一代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学校的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用他们的心血凝炼出了“德才并重,求实有为”的师专校训。

 

2013年10月28日,定西师专举办成立庆典活动。全校师生沉浸在欢欣鼓舞的花海里。

师专成立后,师专人开始扬眉吐气了。师专的发展走向了普通高校之路,专业丰富了,生源多了,师资队伍一天天壮大了,办公条件和生活环境改善了,教职工的待遇提高了,对外交流与合作多了,接待室里时常宾朋满座,访客络绎不绝,校园里不仅有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师专升格了,师专人的脚步无不洋溢着成功与欢庆的自豪和喜悦!那些曾经为师专的前程和命运落过泪、流过汗、累弯了脊背的人们,他们却随着师专容颜的灿烂慢慢老去,成为师专发展历程上不为人知的一块块小小的铺路石!

师专,而今的甘肃中医药大学定西校区已成为定临路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一道靓丽美观的风景线!

 

 

 

 


上一篇:贾国江诗集流动的梦影出版发行
下一篇:定西校区重奖2名获得博士学历教师
(作者:佚名 编辑: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